本报通讯员 郭旭梅
“金点子”闪亮在“小棒线”
2017年初以来,在河钢集团石钢公司产品结构升级调整中,该轧钢厂小棒线的“技术大咖”扎根生产线,提出一个个“金点子”解决生产问题,为公司降本增效、质量提升和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小发明解决老大难问题
“钢材又严重缠绕了,这个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啊?”今年1月份的一天,该轧钢厂小棒线乙班精整班长杨宗伟再一次摇着头叹气道。小规格钢材缠绕时有发生,既影响产品外观质量,还会导致产品在码垛堆放时被压弯,客户也因此提出过抱怨。
该轧钢厂小棒线质量工程师阎同丽看到产线职工的无奈后,下决心攻克这个老大难问题。2月份,他走访生产线,观察定尺钢材在收集过程中的规律,分析造成钢材缠绕的原因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,他发现小规格棒材在收集成捆过程中,会堆积在收集槽的一侧,之后随机往收集槽的另外一侧塌落,造成棒材缠绕。
“困难面前不是退缩,而是想办法解决。”一个坚定的想法在阎同丽脑海回荡。他深入研究钢材收集原理,查找相关资料,决定自制一个防缠绕的小工具。他和点检员高江涛就地取材用废旧钢材自制了防缠绕小工具,该工具由滑杆和套管组成,滑杆呈45°,在弯角处焊接螺母防止其使用过程中摆动,当滑杆伸入收集槽的位置,正好可以引导棒材落入收集槽的中间。该工具投入使用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钢材缠绕的问题,不仅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还提升了钢材表面质量。5月份,以他为主进行的“一种小规格棒材防缠绕杆”技改项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。
“蹲守”产线攻克设备“顽疾”
5月15日,该厂小棒线生产线上“火影交织”。一支支火红的钢材从轧机轧制出来后列队进入冷床收集区域。该厂小棒线工艺工程师娄玉平来到产线跟踪钢材生产情况。“娄姐,多亏了你对轧机小导槽进行改造,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堆钢风险了。”该厂轧机班长王鹏说。前不久,她刚对轧机小导槽进行了改造,获得职工点赞。
原来,轧机小导槽为“四棱锥方孔”两段式焊接结构,但导槽的四棱锥与方孔连接处存在棱角,曾在产线上造成堆钢事故。“随着设备使用时间越来越长,问题越来越多,再不想办法解决就要出大问题了。”娄玉平预见了问题的严重性。解决产线问题还要从产线找答案,她天天“蹲守”产线,探索解决方法,提出将小导槽改为直线过渡,如果无棱角,轧件就可以在导槽内平滑过渡,就不会引起划伤的设想。她和同事们对轧机小导槽进行改造后,产线每月可减少堆钢5次左右,减少10%的小规格钢材划伤,年创效90多万元。
小电池为安全上“保险”
“赵工,你这个月给天车安装了继电器后,我们的心里也踏实多了。”12月15日,该厂小棒线天车工李军峰一看到天车点检员赵运辉就竖起了大拇指。
“这都是职责所在,我还得多动脑筋,保天车安全运行才行。”赵运辉说。原来,该厂小棒线天车保磁系统只有交流断电保护措施,没有直流电和相序断电保护措施。“一旦发生直流电压低或交流事故发生在保护装置下方,保磁系统无法启动,会造成钢坯、钢材掉落危险,造成重大设备损坏和人员伤害。”赵运辉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利用休息时间研究天车设备构造和原理,同时与多家设备厂家对标学习,发现某厂家对天车保磁系统进行了安全升级。他虚心求教,向同行“取经”,再根据小棒线天车自身情况进行改造。他通过在保磁柜内安装了交流相序继电器,加80欧姆管电阻与直流继电器串联使用,有效地消除了交流和直流电压低造成的不保磁情况,提升了安全保险系数,消除了设备隐患。该“点子”获得公司“安全生产及现场管理提升”二等奖,并在各产线推广开来。
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职工,他们和产线相伴,在火热的炉台上,不断进行发明创新,解决一个又一个产线难题。1月~11月份,该厂小棒线职工共提出并实施设备改造30多项,提出产品质量提升建议30多项、安全建议30多项,在提升产线生产保障能力的同时,年可创效近400万元。